学术月刊

寓情于奏学乎于范风归本土第二届国际钢琴教学 

来源:学术月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7

20 18年12月23日至26日,第二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这次活动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学法”项目组、上海音乐出版社承办。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项目和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扶持项目为本活动提供资助。会议分为专家讲座与主题发言(八场)、学术论坛(三场)以及音乐会(两场,其中一场为2018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大赛音乐会暨颁奖仪式)三个部分。来自全国近八百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这次论坛。他们或高屋建瓴、抛砖引玉,或洞察入微、深刻解析,时而针砭时弊、激扬文字,时而畅所欲言,共襄盛举。

一、情感与技术——钢琴演奏中永恒的论题

专题大师课和讲座根据不同作曲家的特点,给予更多的演奏艺术指导。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和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教授分别分享了舒伯特奏鸣曲的“抒情-史诗性”音乐内涵和肖邦作品的旋律性取代炫技化的演奏方式,即“只有音乐处理与肖邦的个人情感相吻合才能正确地传达他的精神内涵”;旅法钢琴家秦萤明和上海音乐学院江晨教授在各自讲授德彪西和拉威尔作品的演奏处理时,都强调运用细腻、夸张的演奏手法将旋律勾勒清晰的重要性。俄罗斯人民艺术家叶卡捷里那·阿列可塞耶夫那·穆丽娜的大师课通过对卡巴列夫斯基儿童钢琴作品和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的阐述,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强调儿童钢琴学习需要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而从教师的层面,更应该培养儿童良好的读谱习惯,强化儿童对音乐乐句的感受力。在普罗科菲耶夫钢琴作品演奏中,穆丽娜认为,演奏者可以尝试用拳头击奏的方式寻找“浑厚如钟”的音响效果。上海音乐学院唐哲教授结合钢琴协奏曲《黄河》的表演实践,运用两种不同的触键和旋律气息处理模式,分析了目前国际钢琴演奏中对中国钢琴作品处理的差异。

专家们讲解的钢琴作品,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强调了乐曲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在演奏技法上,强调用不同的触键和旋律气息方式,呈现完全不同的音响效果。在注重钢琴演奏技巧同时,批评缺乏音乐表现力的技术练习,强调技巧为音乐处理服务。

二、规范与系统——基础钢琴教学的重要性

上海音乐学院王庆副教授主题发言为《“天然”与“合理”——浅谈钢琴启蒙阶段的几个技术问题》。他通过对“天然”与“合理”动作的诠释,对“本能”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当天然动作和本能动作越相近其天赋越高。通过形象生动的举例,展现了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的关联性,提出了解决声音轻而不飘、响而不燥音色效果的演奏方法。王庆传递的“世界上没有不需要技术的艺术”与“钢琴弹奏具有体育性”两个理念,体现了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的回归。上海音乐学院杨丹赫博士通过对20世纪以来美国钢琴教育教学的发展历程、高校钢琴教学法学科特点及问题的梳理,揭示了美国钢琴教学法的教学多元化形态、教师队伍“少而精”、教师各具专业所长的特点,对我国尚未成熟的钢琴教学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美国堪萨斯大学音乐系钢琴教授史考特·麦克布莱德·史密斯在《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对钢琴教学的影响及推动》讲座中,分享了现代高科技语境下,如何让他摆脱了传统的导师学徒制的教学模式,以更先进的教学方法、授课模式和课程安排,让更多的不同地域的学生享受优质的钢琴教育资源的经验。上海音乐学院周薇教授分析了目前基础钢琴教学过多用演奏法代替教学法,缺少对于音色美的追求的现状,提出了教师应该运用内心听觉训练、内心节奏训练、读谱视奏训练和技术基本功训练等解决办法。上海音乐学院赵小红教授提出了“分层次,横加竖”的钢琴师资培训概念和模式。“横”即听觉、节奏、读谱、技术和表情每个层面要进行全面和多样的培训,“竖”即初中高级钢琴教学进行分级培训。她指出,国际上的钢琴教材已经贯穿这样的理念。

在本次钢琴教学周的学术论坛《如何与时俱进地培养合格的钢琴教育人才》和《高等音乐院校如何引领和规范社会钢琴教育的发展》中,十余位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也讨论交流了钢琴教学与学科建设发展的问题。与会专家和学者都强调了作为钢琴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不断学习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演奏技巧是钢琴教师永恒的课题。同时,强调钢琴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联系。

上一篇:一本关于当代艺术史的爆款学术书浅谈中国当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