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月刊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文艺评论基地研究课题评论专 

来源:学术月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6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文艺评论基地于2017年由广西文联及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建立。基地充分利用广西艺术学院的学术资源优势与人才优势,以“学术为本,经世致用”为原则,聚焦区域文化艺术批评与研究,力争为建设“美丽广西”“文化广西”和推动区域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作出贡献。本期五篇文章皆来自基地成员,重点围绕文化艺术资源的创新性传承保护与创造性开发等话题,剖析经典案例,阐发各自观点,为相关领域研究及行业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谢仁敏、司培的《民族节庆文化品牌建设的困境与出路——以壮族霜降节为例》,论及我国民族节庆活动在当代社会普遍面临“现代性”困境这一重要话题。文章选取壮族霜降节为分析样本,提出通过民族特色节庆文化品牌建构,能有效帮助民族节庆传承群体建立与外部群体之间的沟通,激发民族群体的文化活力,提升文化传承自觉意识,进而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并从中实现多方共赢,从而有利于走出民族文化的“现代性”困境。该文观点对推动民族节庆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价值,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

韦铀、李玥彤的《国家大剧院对国有剧院公共艺术教育的启示》指出,国有剧院作为艺术资源资料中心、艺术活动中心以及艺术展演中心,承担有公共艺术教育的责任,但其履责效果并不理想,普遍存在缺乏长期规划、体系不完整、参与度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文在分析总结国家大剧院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转变运营理念,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推动“产教融合”、建立公共艺术教育联盟、加强跨界合作等方式来构建我国剧院公共艺术教育的体系,为推动我国公共艺术的普及教育发挥特殊作用。

李欣、高尚学的《文化生态壁龛视域下广西桂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指出了一个较普遍的问题,相关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或多或少还是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至陷入资源保护与资源利用相矛盾的困境。包括广西桂剧,如何在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合理且有效实施的“度”,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该文引入艺术史家贡布里希的“生态壁龛”概念,通过分析艺术与社会文化生态的互动关系,试图从理论上解决广西桂剧的文化价值传承与商业价值挖掘之间的悖论问题。

黎学锐的《山水实景演出的代际传承》系统分析了我国山水实景演出的衍进历程,指出其代际传承一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以“动”为主的感官印象系列、以“静”为主的身心感悟系列、以“忆”为主的往事记忆系列、以“情”为主的故事情节系列。作者认为,这一衍进轨迹其实与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相应和,体现了观众不同时期的审美需求。那么,面对新生代消费群体的兴起,如何推动山水实景演出的改革创新,以满足新时代审美观念的转型升级,是一个需要业界思考的重要问题,该文当可提供不少启发与借鉴。

苏梦熙的《历史意识之外的〈新天使〉》关注艺术本体,从艺术史视角分析了本雅明、阿多诺、福斯特等各派理论家对克利作品《新天使》不同解读的得与失,进而试图重返艺术家克利创作的时代,运用现代意识对之进行重新阐释,指出该作是“现代艺术与原始艺术和边缘艺术相融合的体现”。艺术史家视角不同,艺术取向不同,艺术经验不同,其对作品的体悟必是迥然有异,这也恰恰是艺术史的丰富性与迷人之处。

上一篇:学术之树实践之花我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