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月刊》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学术史回顾
1.2.1 关于“十七年史学”的研究状况
1.2.2 关于“历史遗产批判继承”思潮的研究状况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第二章 “历史遗产批判继承”思潮溯源
2.1 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探索
2.2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其历史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理论
2.2.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知识分子对历史文化发展的探索
2.2.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形成
第三章 “历史遗产批判继承”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3.1 “历史遗产批判继承”思潮的兴起
3.1.1 文艺领域“批判继承”的兴起
3.1.2 哲学界开展关于冯友兰“抽象继承法”的批判与反思
3.1.3 马克思主义史学指导思想在史学界的确立
3.2 “历史遗产批判继承”思潮的高潮
3.2.1 “厚今薄古”与“厚古薄今”问题的展开
3.2.2 学术界关于“历史遗产批判继承”专栏讨论的展开
3.2.3 高校和地方史学会学术争鸣的展开
第四章 “历史遗产批判继承”思潮中的相关论争
4.1 关于孔子及其思想的论争
4.1.1 关于孔子政治立场的论争
4.1.2 关于孔子“仁”的思想的论争
4.2 关于“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反封建斗争的觉悟性”的论争
4.3 关于司马迁政治思想的论争
4.4 关于思想道德批判继承的论争
第五章 “历史遗产批判继承”思潮之反思与启示
5.1 “历史遗产批判继承”思潮之反思
5.1.1 关于史学“批判”与史学“继承”的反思
5.1.2 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反思
5.1.3 “历史遗产批判继承”思潮之局限
5.2 “历史遗产批判继承”思潮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章摘要:“十七年史学”(1949-1966)是中国现当代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广大史学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史学为指导,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积极开展学术论战。这十七年成为新中国史学研究走向繁荣的先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前期,中国学术界兴起的“历史遗产批判继承”思潮。这场思潮涉及史学、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在史学领域主要包括“古代典型人物及思想”、“农民战争问题”、“思想道德批判继承问题”、“封建社会的代表人物”等议题。参与这些议题论争的学者大都坚持以历史主义的治史方法和“批判继承、革故鼎新”的态度,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多维度的探索与争鸣。这些探索和争鸣既是研究者个人的治学旨趣和学术素养的体现,又与时代的发展相契合。这场思潮普遍提升了史学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素养,也一定程度地促使了历史主义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回归,推动了新中国“十七年史学”的繁荣发展。本文以新中国“十七年史学”为背景,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前期,中国史学界兴起的“历史遗产批判继承”思潮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中国现当代史学的影响;在厘清史实、辨章学术的基础上,对这场思潮中的相关论争、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进行系统、细致的研究,从而对当下历史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继承提供有益的借鉴方法。
文章关键词:
论文DOI:10.27103/d.cnki.ghebu.2020.000500
论文分类号:K092;K27
上一篇: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_《教育学术月刊》202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