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月刊》
陶德麟同志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陶德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杰出代表,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最前沿、最有影响的前辈学人之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学习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心得,供大家参考。
学习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心得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德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5月24日17时08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陶德麟,1931年10月31日生于上海,祖籍湖北黄冈。195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留校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曾任武汉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建立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任博士生导师。1992年至1997年任武汉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并担任多项学术兼职,是国家重点学科学术负责人。陶德麟先生的学术成就、理论贡献和人格魅力受到学界内外的高度赞誉,被称为我国哲学界“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的领路人之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杰出代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最前沿的、最有影响的前辈学人之一”,被称为“德高学范”的“学界泰斗”和“哲学宗师”。他于1984年由国家人事部授予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由池田大作授予日本创价大学最高荣誉奖,1996年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入选湖北省“新中国成立60年功勋人物100人”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影响湖北三十人”,2010年入选湖北省首批“荆楚社科名家”。
1978年,陶德麟参加真理标准大讨论,先后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关于真理标准的几个问题》《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不能用专政的办法解决精神世界的问题》等文章,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受人民出版社委托,主持修订增补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书稿,定名《唯物辩证法大纲》出版。1980年,主持编写《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总论及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副主编,参与撰稿与编辑。著有《中国当代哲学问题探索》《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陶德麟文集》等。
陶德麟先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我国哲学教育事业以及武汉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他曾担任系、校主要领导职务长达14年之久。“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武汉大学校训,就是他担任校长时拟定。在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他与党政领导班子精诚团结、通力合作,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团结全校师生员工克服各种困难,在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和后勤管理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使武汉大学各方面的工作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武汉大学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把武汉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陶德麟先生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创建者,主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建设长达40余年。在他的主持下,该学科于1984年初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于1987、2001、2007年连续三届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在他的指导和带领下,武汉大学哲学学科的整体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学科专业结构不断完善,学术实力不断提升,并先后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哲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过程中,陶德麟先生表现出非凡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师德。他厚德载物,淡泊名利,荣辱不惊,高风亮节。他胸襟广博,雍容大度,乐观豁达,仁厚善良。他温良谦和,虚怀若谷,平易近人。所有这些,都展现了一位模范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和优秀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学习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心得2
郁郁草木,寄我哀思;绵绵梅雨,湿我心兮。6月24日,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陶德麟逝世一个月之际,学校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陶德麟先生追思座谈会,深情缅怀和回顾他的学术成就和理论贡献,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格,传承他的崇高精神和伟大理想。
韩进致辞指出,陶德麟先生把毕生智慧和心血奉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学术泰斗;他敢于坚持真理,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始终勇立时代潮头,自觉担负起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使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笃志躬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和德高望重的学界楷模。我们召开追思座谈会,就是要学习陶德麟先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真懂真信、不惧风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者的无畏与执着;学习陶德麟先生的治学精神,学习他坚持真理、严谨求实、勤勉奋进、勇于创新的学术风范;学习陶德麟先生的担当情怀,勇立时代潮头,笃行教育报国,牢固树立家国情怀和责任使命;学习陶德麟先生的师者风采,学习他因材施教、敬业爱生、甘为人梯、宽厚谦和的崇高品格。我们要以陶德麟先生为榜样,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陶德麟先生的优秀品格和崇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至诚爱国奉献,努力建功立业,为把武汉大学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上一篇:历史学者、南京大学近代史教授陈蕴茜今日凌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