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月刊

冯至主编《德文月刊》考 

来源:学术月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10

笔者在整理民国时期由同济大学发行的刊物《德文月刊》(Deutsche Monatsschrift)时,发现冯至先生曾在该刊发表教辅类文章《德语成语类编》。冯至先生曾在同济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执教三年,并于1936至1937年间任该刊主编,目前学界对此鲜少关注。本文梳理史料,考辨《德文月刊》的复刊,勘察冯至主编该刊的历程。


  1935年9月,冯至留德归来,在京暂谋得中德学会干事的差事。翌年,冯至经校友蒋复璁通过朱家骅被举荐至同济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冯姚平:《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冯至画传》)同济大学此时着手筹办文学院,计划发展为综合大学,对冯来说也有建设新学科的前景。


  冯至任职后,将一部博士论文DieAnalogievonNaturundGeistals Stilprinzip in Novalis'Dichtung赠予同济大学,扉页(见图)上有冯至手泽:“赠同济大学图书馆著者冯承植”。同济大学图书馆首次登记时间为1936年10月2日。这说明同济大学是冯至学成归国后第一份教职,与其自传回忆的时间契合。根据落款,此时他仍使用旧名冯承植。

  冯至在同济大学执教的成就之一是主编《德文月刊》。1924年春,同济大学中学部应学生的要求创办了课外学习刊物《德文月刊》,创刊主编为时任中学部教务长欧特曼教授(Prof.Dr.Wilhelm Othmer,1882—1934)。《德文月刊》系当时国内唯一学习德文的刊物(按:欧战前,中国曾有两份德文学习刊物《自西徂东》和《德华学报》,但都在《德文月刊》之前停刊),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的独特现象。该刊中德对照,旨在帮助德语学生学习德语,译文辅以脚注,补充背景知识,促使学生接触德国历史、文学和文化。常设栏目含德语文学作品(德汉对照)、名人名言、时文选摘、中国文学作品(汉德对照)、场景对话、应用文、文法等。第一二卷发行量达一千,影响颇大。《德文月刊》发行两卷后便于1928年休刊,主要缘由在于“翻译的工作吃力且费时”(德文月刊社:《重刊宣言》,载《德文月刊》1936年第3卷第1期)。《同济大学史》相关记载简略如下:


  《德文月刊》……因故停刊……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准备复刊,由于该刊原主编欧特曼教授病故,主持乏人,加之翻译稿源又缺,因而未能如愿。……在本校教务处领导下,重建德文月刊社,由中学部主任冯承植教授主编。(翁智远、屠听泉主编:《同济大学史》)


  此处存疑点有二。其一,德文月刊社何时重建。实际上,停刊后,月刊社实体仍存,维持营运:“每年照章选出其干事部之人员以管理之”(《德文月刊社略历及近况》,载《芥舟》1934年第2期)。另不乏读者来信购买存书,一方面实证其影响力,另一方面证明月刊社的存在。然而,干事能做之事惟有管理和售卖库存旧刊,编辑和出版陷入停顿。后月刊社于1932年重建,主要由于下文所提遭日方炮击一事。其二,冯至是否促成复刊。实际上,复刊并非在1932年事变后才启动。月刊社早有复刊计划,曾发文《德文月刊之过去与未来》述愿:


  溯月刊创办迄今,屡蒙阅者赞许,并有催询延期之故者,足见本刊自有相当之价值,……现任校长张先生颇愿月刊之复活,本社同人及同学亦以月刊停版为可惜,故张先生有收归校办之意,所用经费悉由学校担任(德文月刊社:《德文月刊之过去与未来》,载《国立同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1928年)。


  月刊社在休刊不久便有意复刊,且获校方支持,出版经费无虞。1931年,高三学生积极筹划出版,未料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同济大学惨遭炮击,月刊社不能幸免于难,损失惨重。后学校迁至吴淞,月刊社重建,但欧特曼无意担任主编一职,复刊一事就此搁置。1934年,欧特曼病逝,主编之位悬置。1935年,复刊才重回日程,获时任附中主任陆振邦的支持。1936年6月,《德文月刊》正式复刊。《重刊宣言》阐明复刊缘由:“这月刊在今日是更加需要了,因为同济的学生在增加,而中学的德文钟点却较前减少,所以学生要练习德语,非更靠自修不可。自修需要适当的读物。”复刊号封面登已故总编欧特曼的照片,《重刊宣言》重申首卷发刊宗旨:


  使学生易于从事于德文的学习,并由谨密的,适当的注释,为彼等开发读德文的德国文学和科学书籍的门径。近数年来,中国学习德语的为数渐多,且了解德国学术之价值的人,亦日益增加起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论语第十五篇第九章)这个锐利的工具应在德文月刊中创造出来,而且希望它能使中国的青年,易于明瞭德国学术之精奥,并因此间接的辅助,促进近世中国学术之发达。(按:这段话原出自《德文月刊》的“发刊宣言”)

上一篇:学术头条:英国变异新冠病毒再次突变,乳腺癌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