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月刊》
近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商学院院长助理余典范副教授的文章——《上半年各省市GDP出炉,哪些地方亮了?》,现转载如下:
近日,2020年上半年各省市GDP相继公布,经济下行周期中主要看各地方经济的韧性与弹性。
所谓韧性,即在外部冲击下,本地经济维持必要生产、服务等基本循环的能力,可以简单理解为谁更是“打不死的小强”。所谓弹性,是指地区经济快速恢复到常态的能力,即快速修复能力。“海水褪去,才知道谁在真正地裸泳”,疫情冲击也让喧嚣过后谁更有韧性和弹性逐渐明晰。
除了“粤苏争霸”继续上演之外,许多爆发力强的地区在弯道超车,长跑健将和短跑明星同场竞技,各有自身的精彩与无奈。
进入21世纪以来,广东和江苏作为中国区域经济的两个巨无霸开始长期竞跑。2019年广东更是成为中国首个突破10万亿大关的省份,说其富可敌国一点也不夸张,这一成绩在全球能排在13强经济体之列,在西班牙与澳大利亚之前,直追韩国。
江苏也无限接近10万亿,假设今年没有疫情,江苏突破10万亿是大概率事件。即使在疫情冲击下,江苏的表现依然抢眼,今年上半年GDP总量为.92亿元,且增速转正为0.9%。相比之下,广东的GDP总量尽管依然高居榜首,但其增速为负2.5%,两相抵消。江苏如果在下半年继续提升增长势头,不仅破10万亿可期,也会进一步拉近和“粤老大”的距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结构性差异是二者相对分化的重要原因。广东是典型的外向型省份,其对外依存度高达66.35%,江苏则为43.54%。在全球经济扩张期,广东是“你好我更好”的代表,但外部的负向冲击同样让其感同身受。
同时,短期内疫情对服务业占比较高的省市冲击较大。相比江苏,广东三产比重更高,受影响更大。同样,上半年如北京、上海、天津等服务经济城市受冲击较大,但以制造见长、内生增长能力较强的江苏、浙江等地表现出来一定的弹性与韧性。这也表明新形势下,创新型实体经济压舱石的作用凸显。
如果说粤苏争霸是长跑健将的你追我赶,那么诸多胆大的后来者正以一种短跑冲刺的方式进行弯道赶超。以安徽、湖南、江西等地为代表的中部崛起力量正在发挥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优势,成为经济增长的黑马。
其中的典型代表即是“冒险王”安徽,凭借其在先进制造领域的强势推进、大胆布局,已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以黑马姿态逐渐超越北京等地。今年上半年卡位上海之前,成功挤入10强之列。
这也令长三角一体化中三省一市的竞合格局发生了微妙变化,作为龙头的上海其经济规模落到了最末。尽管经济总量不能完全代表影响力与带动效应,但没有规模的支撑,其引领作用也会大打折扣。
在外部环境受到冲击的今天,上海、广东、山东这类地区正在经历转型的烦恼,新旧动能的转换接续不进则退。进则在高质量发展上修成正果,退则“产业空心化”并不是危言耸听。中国区域的整体发展差异呈现“不问东西、只在南北”的格局。
2020下半年以及未来中国区域经济的格局会延续上半年的趋势还是重新洗牌,关键在于各地在经济韧性与弹性基础上形成的创新能力。上半年经济的修复主要靠投资的拉动与政策的刺激,对中国各地区经济来说,目前整体上消费拉动是可持续的主力,随着未来服务经济的逐步修复,那些在新经济业态上具有良好创新基础,引领消费升级,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体系中具有链接节点功能的地区将会继续充当“前浪”,“后浪”们也需要拿出非对称竞争的“撒手锏”才能勇立潮头。
教授简介:
余典范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商学院院长助理,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课题、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经信委课题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在SSCI、《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财经研究》、《经济管理》、《学术月刊》、《解放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重要期刊杂志领域发表了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的论文多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国研网全文转载,并有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此外,还积极参与上海市地方经济的发展战略的研究,主持以及参与了多项关于上海经济转型、产业发展的决策咨询课题,相关成果受到了有关政府部门的肯定并屡次获得决策咨询成果奖。
上一篇:今日直播 | 王海洲:当代中国阅兵仪式的变迁与
下一篇:没有了